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官网

书山寻路,学海泛舟丨高一年级学法指导系列讲座(政治)
发布时间:2020-11-05 19:43:31 点击次数:10424

写在前面

思想政治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自课本。沉下心一遍遍“刷”书本的过程,绝不仅仅是背提纲能够取代的。学会研读课本,感受其遣词造句,体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“言外之意”,正是在学习中抢占先机的第一步。比如同学们要学会把握逻辑与框架的“三观”,体会课本血肉的内涵。常用的方法有词语删改法、逻辑判断法、条件分析法、概念辨析法、思维导图法和要点列举法及表格比较法。答题的时候注意使用规范的书写、格式、逻辑和术语的使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高中政治学法讲座

如今的思想政治考试,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纯背书、又红又专的简单模式了;在高考越来越注重特定情境下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背景下,课本究竟还有多大的作用?其实,不论考查方式如何变化,我们都要知道,思想政治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自课本。沉下心一遍遍“刷”书本的过程,绝不仅仅是背提纲能够取代的。

学会研读课本,感受其遣词造句,体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“言外之意”,正是在高考中抢占先机的第一步。

01 课本研读

1.1把握逻辑与框架的“三观”

首先,需要把握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以及两本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。

必修1/2/3分别介绍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,这三个方面内容也基本囊括了人类历史上和现在的所有活动。必修4《生活与哲学》则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,其中的很多观点在其他几本教材中也得到了再现和应用。而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》以及《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》则是对必修2内容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,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其次应该明白每本教材编排的框架结构:单元-课-框-目。

这在每本书的前言部分都有详细介绍,希望大家不要忽略。希望大家重视这些框架部分的内容,因为有时候一个标题就会成为试卷中的考查点提示,只要能够复现该标题下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即可。其次,重视框架和标题,还有助于你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。我们既要宏观地把握教材间的关系,也要中观地认识每本教材单元间的关系、课文间的关系,还要微观地理解一课内框、目的关系。把握这些关系,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知识点的关系,有助于我们记忆、应用。要理清每一课内容,绘制思维导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

1.2体会课本血肉的内涵

如果把逻辑与框架比作一个人的骨架,那么具体知识点的内容便是血肉。失了逻辑与框架,则人难以立足;罔顾具体内容,则人骨瘦如柴。所谓的“血肉”,首先是指课本的宋体正文,其次还包括仿宋字体的课前提示、楷体的补充资料等。宋体正文是我们学习的重头戏,其他补充资料则起辅助作用,主要是帮助理解、辨析或者摆正态度等。

宋体正文的基本单位是段落,每一段落又由若干句子组成。在预习、复习时,不妨把宋体正文看作是以目标题为题的一篇议论性文章,运用语文学科的阅读技巧理解段落与标题、段落间、段内句子间的关系。一般而言,目标题和段落间是总分结构,正文的段落间是总分、递进、并列的关系,典型的一段正文内是总分关系(首句是总起,其他是分述,有时也会有尾句总结、升华)。对正文结构的分析把握,是我们在编织骨架与血肉的联系:这既是对逻辑与框架更细致的理解,也开启了我们对课本血肉的研读。准确把握课文结构后,便要开始逐字逐句地体会课本相关表述,对概念进行辨析、理解,对表述进行批判性思考。从应试角度看,这样做十分有助于选考判断题的准备;从学习角度看,这样精读课文有助于对知识点真正的理解、掌握。下面以教材中若干语句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研读方法。

词语删改法:删除或修改某个词语,再考虑此种表述是否正确,从而对原表述有更深刻的认识。

逻辑判断法:着眼于标志逻辑关系的词语(如一些副词、介词、关联词等),分析表述中的包含、并列、递进、让步、转折、假设、因果等关系,从而判断表述正误。例如,真理是主观与客观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。若改为“真理是客观与主观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”,则错误。该句中“与”是介词,具有方向性,真理是我们的意识去符合物质世界,物质世界并不会主动来迎合我们的主观意识,因此“与”的两边不可互换。

条件分析法:关注表述的前提条件或适用范围,若限制条件不当,表述往往会出问题。例如,就文化自身传承而言,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若改为“就文化自身传承而言,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、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”就不正确。注意到前提“就文化自身传承而言”,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属于经济层面的因素,并非“文化自身的传承”,因此不能添加进该表述。

概念辨析法:明确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含义,不致“望文生义”和“张冠李戴”。

以上这些方法,并不是独立使用的。对课本表述的准确把握往往需要借助多种方法综合考量。当然,过分纠结细节抠字眼也不是很好,凡事仍需把握一个度。课本的研读,贯穿思想政治学习的始终。我建议大家提前预习时可以侧重梳理逻辑与框架、正文段落的结构,而在复习时则需要更加细致地阅读,逐字逐句地精读课文。总之,课本研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常翻开课本看看,让课本的编排结构、正文内容甚至页面排版都熟稔于心,这对于知识的理解、记忆、运用都大有裨益。

02 归纳整理

在课本研读的同时,为了达到背诵记忆的目的,最好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归纳整理。这种整理过程,包括思维导图的绘制、考纲条目的整理等,可手写可机打。整理的过程,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。如果按“拿来主义”,选择市面上现成的知识整理来背诵,则失去了整理的过程意义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,因此任何既有的经验和方法都不能照搬使用。最好的整理,不求详细和完整,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分寸进行个性化定制。

2.1思维导图法

这种方法在上一期推送中已经有所介绍。这是利用形象记忆帮助我们进行思维串联,把相关的知识点用简明扼要的图示法有机整合起来,便于形成知识网络和学科体系。

2.2要点列举法

这是最常见的整理方法,可以以《考试说明》规定的条目为准,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,把课文最重要的语句(一般是段落首句)进行分点列举。其好处是把课本也许比较冗长的段落压缩成最精华的几句话,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一个条目有几个点(往往是考试的采分点)。当然,越到后期,只局限于这几句精华是不够的,因为思想政治考试近年有细致化的趋势。因此,在掌握了精华语句后,还是应该回归课本,记忆这些语句后紧跟的看似不重要的语句,体会其行文逻辑,这对于我们答题时组织语言有很大帮助。

2.3表格比较法

对于某些具有类似性质的概念或需要进行对比的条目,宜采用表格比较法。这样做,省去了看很多重复文字的时间和精力,可以更加直观地把握异同,从而实现知识点的“求同存异”。方法再多,别人的知识整理再详细,也比不过大家亲自动手进行整理。在此也希望大家能把本书作为一种指导性参考书,而不要盲目依赖任何教辅或者知识整理。正所谓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凡事还须切实做。

03 应试技巧
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没有认真学,而是不懂考什么、怎么考、怎样答。在初期学习阶段,我们当然需要沉心静气不功利地学到真知识;但临上考场,如果对考试没有任何概念,就很难有好的结果。毕竟最后计较的是分数,不在乎过程。因此,在复习备考阶段,除了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、认识再深化之外,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,才能在考试中稳定发挥,获得理想的结果。

3.1要想阅卷获青睐,答题规范很关键

卷面整洁、字迹清楚是一份优秀答卷的基本要求。网上阅卷中,阅卷者长时间注视着电脑屏幕,一份整洁干净的答卷会让阅卷者眼前一亮。虽然不至于因答题规范而加分,但因不规范而丢分却比较常见。在高压、快速的阅卷过程中,如果阅卷者面对着字迹潦草、涂改混乱的答卷,心情不好不说,还容易因此看不清采分点不给分。假设每道大题因为答题不规范而多扣1-2分,4道大题也将是接近10分的差距了!

选考考试大题答题区内画有红色横线(阅卷时会消失),是我们书写的重要参考线。一般来说,红线长度设计者会估计好答题空间,因此不需要自行在横线之间划线。(我有同学因划线忘擦而被视为异常卷大题全部五档。)大小合适、端正清楚的汉字也很重要,任何学科都一样。

注意分点。思想政治课本注重逻辑与排版,考试答题也需如此。一般而言,一道问答题的答案必然包含几个不同的采分点(可能是几句课本原话)或者几个答题方向,分点可以帮助阅卷者更加快速地理清你答案的层次和采分点,从而准确给分。建议可采用如下总分总模板答题:

(总起,扣题干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。

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;

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;

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。

(总结点题)综上,…………………。

当然,如果是层层关联递进的论述类题目,则不适合用分点表示。

3.2判断选择较灵活,考前考时均重视

选择题属于客观题,若是要取得选考高分,客观题失分应该至少控制在6分以内。

判断题主要考查对课本表述的熟悉程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。具体准备方法在课本研读版块已作介绍。只需要足够熟悉课本但不死板,灵活判断,相信收下这6分还是比较轻松的。

选择题比较灵活,需要我们先对课本知识有清晰的认识,再结合具体材料情境作答。要选出最佳选项,首先是充分掌握课本知识,一些错误表述(如“党依法行政”“准则是为人民服务”“传统文化是精神根基”“法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”等)要在平时积累,考时能够马上排除;其次要根据所给材料分析,选出材料能够体现的内容,不要自己脑补。

3.3大题审题很重要,思路串联不可少

解答题大题是思想政治考试的重难点。有人记不起相应知识点;有人记得知识点,却不知道有所选择;有人准确圈定了知识点范围,却不会有逻辑地组织答案;有人懂得逻辑,却与题干风马牛不相及。凡此种种,都是大题失分的原因。要想在解答题上多拿分、拿高分,大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

(1)①审题细致准确,细心分析题干,明确知识点范围,划分材料层次;②答题有序、规范,原理和材料结合,紧扣题干设问,形成逻辑闭环。

(2)阅读材料,精确找到知识点范围,完成材料与知识点的对应:首先给材料分层,具体划分见题干材料;对应知识点,第一句话中加粗关键词明确指向知识点1“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。提出的新问题、新要求,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。”,第二句话重点介绍卫星这一新的观测工具(要把卫星和认识工具联系在一起,这是本题仅有的难点),对应知识点2“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,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,促进了认识发展。”;因此,本题只涉及2个分点,第三个分点“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”没有体现。

(3)审题完成后,会发现本题答题十分简单。在答题时,不能照抄材料,要进行适当的压缩、改写,可以采用“知识点+材料”或者“材料+知识点”的方式作答;对于知识点的再现,尽可能尊重课本表述,不要轻易删改。参考答案采用前者模板,让采分点十分明显;我自拟采用后者模板,更符合题干设问,并添加了总起句使答题更加保险、完整。

(4)串思路。注意到考点“价值规律”是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,并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,可以分析出:政府实行的政策(答题时具体阐述),顺应了价值规律并使其发挥了作用,因而有了好结果(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,产品结构向好),这个过程就叫“科学”!这个好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呢?是因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,去除了落后产能,让钢铁价格不再低迷,价格高了利润也高了,所以才能扭亏为盈。而价格的升高,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改变了供求关系的结果。其中,要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,这就需要用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个知识点了。这样一来,就把知识点、材料、题干主体和设问点都联系起来了(很多串联的关节材料里都有提示,看加粗的词语),形成了逻辑闭环,整个答题思路就顺畅了。为了使思路更加明晰,绘制了思维导图。

(5)拟答案。参考答案采用“知识点+材料分析”的答题模板;自拟在此基础上调整知识点表述使其更加忠于课本,还进行了最后的总结点题(总结也可能是采分点),使答案更加保险、完整。


刘颖水印.jpg

刘颖,中共党员,中学一级教师,政治组备课组长。2020年被评选为石家庄市优秀教师,多次获石家庄市教育局记功、嘉奖奖励,所带班级曾获“市级先进班级体”和“省级先进班级体”荣誉称号。获得教育部 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活动国家级一等奖、河北省思想政治评优课一等奖。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,参与编写多部高考复习资料。



联系我们 | 校园内部网 | 招生招聘 | 学校邮箱
冀ICP备14020026号-1 网站制作: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信息中心
今日访问: 9889      访问总数: 71472939